捐献之家
本帖最后由 清芸 于 2015-8-1 16:24 编辑 <br /><br />捐献之家图为:刘素琴,51岁,退休工人
图为:章晟,25岁,平面设计
采写:记者张庆 摄影:记者杨鲜
10月26日,在儿子的感召下,章志伟夫妇在武汉市红十字会捐献表上,郑重地填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一家三口,由此成为我省首例全家登记捐献眼角膜和遗体的家庭(本报10月27日32版报道)。
11月1日,记者寻访到他们的家——位于汉阳建港的一处民居。
儿子要捐献角膜遗体
门开了,一张微笑的脸出现在我面前,这是女主人刘素琴。“请进,儿子和老公马上回来。”刘素琴热情地说。
细细打量这个家,小小的两室一厅,电视机和电冰箱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款式。虽然简朴,却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充满家的温馨。
刚落座没一会儿,敲门声响起,儿子章晟回来了。看着儿子气喘吁吁的样子,刘素琴连忙递给他一杯水,说:“你肯定是从车站跑回家的吧。”“约好了记者,要守时嘛。”章晟的笑容十分阳光。
一会,章志伟也到家了。一家三口彼此互望的默契眼神,让客厅里原本静止的空气,一下子生动地流转起来。
谈及共同捐献的事,刘素琴的目光温柔地落在章晟身上,说:“这一切,要从儿子献血说起。”
2000年,章晟入伍参军,觉得一个军人更有义务无偿献血。2001年,章晟第一次献血。2002年,章晟退伍后,仍然坚持献血,至今共计献出4800毫升,相当于他全身血量的总和。
对于章晟的献血之举,章志伟夫妇感到很欣慰,因为儿子真正成长为一个男子汉了。然而2006年的一天,当章晟拿回一张武汉市红十字会的捐献表,让章志伟夫妇签字时,他们惊讶不已。
刘素琴问儿子:“你年纪轻轻的,怎么会有捐献眼角膜和遗体的想法呢?”
章志伟说得更直接:“你是不是疯了?”
章晟说:“生死是自然规律,如果可以用自己的身体去帮助到更多的人,为什么不去做呢?”
虽然不是很理解儿子的想法,但为了儿子的善良愿望,夫妇俩最终还是签了字。
夫妇加入儿子的捐献行列
今年夏天,刘素琴发现儿子有点儿不对劲。章晟说了句单位要组织旅游后,就清点行李出门了。
几天后,刘素琴突然接到亲戚的电话:“你们家章晟和一个17岁的武汉儿子伢,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他马上要捐骨髓了,你们晓不晓得?”
刘素琴这才明白,章晟这几天反常的原因。刘素琴和丈夫一起,到医院找到章晟。看到刚刚打完动员针(一种为激活体内细胞的针剂)的章晟,满腔的埋怨一下子化成了心疼。
刘素琴关切地问:“这影不影响生育啊?”
章晟答:“妈,你放心吧。许多捐献骨髓的人,结婚以后都生了孩子。”
看见章志伟在一旁沉默着不说话,章晟又说:“爸,这不仅对身体不会有影响的,还能救人一命呢。”
章晟捐献成功后,单位给了他半个月的假,但章晟没有在家休息,而是来到武汉市红十字会,做些志愿者的工作,精神状态特别好。一开始,刘素琴心里还有些纳闷:这孩子是不是怕我们担心,故意做给我们看的啊?后来,看到章晟每天生龙活虎的,这才放下心来。
今年10月,章晟建立了“湖北医用捐献网”,希望向更多的人普及捐献知识。在网站上,章志伟夫妇看到了许多感人的事例,如一个患病的11岁小女孩,自知时日无多,决定捐献角膜和遗体。小女孩去世后,父母帮她实现了心愿。
在儿子的影响下,章志伟夫妇对捐献的相关知识了解越来越多,更被一桩桩捐献故事所感染,决定加入捐献眼角膜和遗体的行列。
刘素琴的话非常朴素:“人一旦离开人世,就是一抔黄土,不如让别人见到光明,让医疗事业得到更好的成果。”
后记
采访结束时,章志伟告诉记者,他一家三口共同捐献的消息见报的那天早上,他正坐在公汽上,邻座的乘客看完这条消息,自言自语地说了句:“这一家是不是疯了?”
章志伟想起了自己曾经对儿子的态度。他笑了笑,心里说:我相信随着捐献知识的普及,很多人的观念都会改变的,就像我和孩子他妈一样。
ㄉㄉㄉ 本帖最后由 清芸 于 2015-8-1 16:24 编辑 <br /><br />:smile1taobao: :smile1taobao: 看这有关你的报告,很是感动啊!:tao56bao
ЪЪЪ 本帖最后由 清芸 于 2015-8-1 16:24 编辑 <br /><br />:smile1taobao: :smile1taobao: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