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联内务组 发表于 2017-2-23 21:51:52

【培训感想与总结】2017年2月23日周四《面对生活与选择》

【培训感想与总结】2017年2月23日周四《面对生活与选择》
请参加培训的义工分享参加技能培训后的感想,以及分享培训笔记,让更多义工可以参与学习,一起进步,谢谢〜!

安仔 发表于 2017-2-24 09:56:28

《面对生活与选择》培训笔记分享
培训师:纪慈恩
地点:协和肿瘤医院
主持:代总护士长
主题:面对生活和选择
视频了解培训师:中国青年说,cctv1
真实事件:在荷兰,安乐死合法,帮肝癌朋友签字,荷兰尊重事实关系,因此颇受争议;难忘:朋友离别的手势;
诊断得了:ptsd心理创伤障碍
帮助自己走出来:去了孤儿院,帮助她走出痛苦,然后发起公益项目,
没有战胜自己,和自己握手言和,在孤儿院十年,临终病房九年;
以上是视频内容。

讲课分享
接触很多:10周岁以下,放弃治疗的儿童;
举例:妈妈和孩子的对话,还没有完成功课所以不能陪你去;
反问:你的需求还是他的需求,临终者和家属的纠结;
提问:拿到通知单第一时间你会?
领悟:对于病人来说,医生只是助手,只有自己可以自救
纪回答:第一,和疾病和解,谁造成的?是不是病痛一起陪伴到底,花2-3天思考,烦躁有利于病情吗?
要自责吗?划算一笔账,允许自己恐惧;
分享案例:临终医院,一个病友出院后去西藏,每个月寄明信片的故事;
思考:要不要告诉临终者还剩多少天?怎么告诉他比较好?
回答:慈济是一定要告诉,但是需要技巧,300小时以上,教练式方式,不能直接了当。家属要做好接受病情的心理准备
案例:印度,艾滋病女孩的例子;
感受:弥留之际的状态,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真实状况,当死亡突然到来,一定会有遗憾;
所以,台湾地区支持,告诉实情,尊重他的意愿,生前预嘱,当事人想不想知道,生前痛苦更多来源于遗憾,
如果要告诉对方实情,不建议家属去做,需要专业人士,同时要关注 病人和家属哀伤辅导,临终陪护不仅限于陪伴到生命终止,还有事后关怀家属;
扩展:生前预嘱,香港台湾是法律,不需要家属认可,自己可以做主,也可以修改,注入医保卡,尊重病友意愿(国内目前没有法定认可)
意义:向家属传递真正的意愿;
感悟:给自己设置允许自己恐惧的时间,通过对生活算账后,在北京生活7年的我,选择生活在大理,请回去给自己的生活算一笔账;划不划算?算一生很难,算24小时,算吃的食物是否健康,工作是否开心,睡觉是否安好,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是否融洽?
举例:北京一福利院的服务对象层次比较高,很理性去谈论自己的死亡,亦或是调侃自己;
思考:恐惧和危险的区别?恐惧是想象出来的,允许自己害怕,跟害怕讲话
活动案例:去墓地露营,有人总结,只有闲人会恐惧
活动体验:没有手机没有带钱去成都
比较:物质成本&精神成本?躲避也会消耗成本,那还不如去面对来得划算;
允许:自己痛苦,自己堕落,才会好好重来;
行动派:自己做了才会知道结果,不要留下遗憾,哪怕是自己身体健康的时候;
讨论:恐惧来源于哪里?自己?听说?亲人?
现在人:很难拒绝别人
提倡背包主义:把不好的东西放进这个虚拟的包,清理自己跟人的关系,去除掉对自己损耗的事物;
经历:特蕾莎之家,对于那些短暂的志愿者,修女的回复,被关怀是平等的,不管是弱势群体,平常人也需要关怀,要包容和给对方一个被关怀去体验的空间;
帮人的意义:可以让对方以后可以自己帮自己,或者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帮助他人;
讨论:孩子为什么出问题?父母自己是怎样的?不要太干涉孩子的发展。
例子:打针疼不疼,福利院的孩子和家庭孩子的区别;孩子是在大人常说的“不痛”下更害怕和不敢面对打针;
感悟:不要把爱当做筹码去教育孩子;
感悟:大家对犯错的容忍度太低,要敢于尝试,敢于犯错;
总结:苦难对于自己是什么?苦难过去了才是财富,过不去就不是。你要做面对型还是逃避型的人?算一算。
提问:通过了解死亡,讨论要如何好好活着。
提问:面对病人,不说假话,不讲道理,顺着他讲话,说出感受;志愿者是陪同者,不是参与者,引导出对方的感受;
提问:如何理解"人是向死而生"?临终关怀不提倡用技术去处理,用情;死亡认知要先教育医护人员,和家属;
提问:未成年人如何建立死亡教育?10岁以下体验式教育。设计户外体验,孩子在遇到挫折是最容易听老师或家长的话;
(完)







安仔 发表于 2017-2-24 10:25:00

      2017年2月23日在协和肿瘤医院这个我服务了五年的服务点,参加了纪慈恩老师的讲座《面对生活和选择》,我体会较深的第一是,要敢于面对自己或家人生活中的各种状态,尤其是常人不愿面对的重大疾病痛苦或死亡,第二点是,要精于选择自己更划算的生活状态,不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不亏待自己,不提倡赖活,学会给自己的生活算笔账,这个算账什么时候都不算太晚。
   关于第一点感受,敢于面对生活的疾病痛苦(针对慢性的肿瘤病症)和死亡,当这个考验突然降临到自己身上时,先不慌去治疗,首先要给自己2-3天思考的时间,是由谁造成的?划算一下积极面对和消沉逃避哪个更划算?一定要允许自己有一段时间去恐惧,要照顾好自己身体里的这位“朋友”,和他达成一个共处的关系,当真正放下了,说不定你自己也可以制造奇迹;同时在这类情况发生在家属身上的时候,要想清楚你的每一次安慰和决定,是不是对方的愿意还是你认为的愿意,提倡尊重当事人真正的意愿去帮他达成,让其没有遗憾。
   关于第二点感受,精于给生活算账,做出正确的生活选择。这个理念对于现代人来说确实非常困难,被动生活,为他人为环境为事俗而活,很多人是缺乏这样改变和算账的勇气和能力,要做到这一点,一定是需要行动派,同时需要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深出做出选择,会精下心来给自己接下来的生活算账的态度,可以算几年,也可以算几个月,几天,慢慢去锻炼自己“算账”的能力。
      我目前做为义工联的培训师,同时平时也乐于去分享和感染别人,通过这次培训,我另外的思考是,我自己首先要去训练和体验这两个理念,然后如何去转化和在有限的时间去传递给身边的人,比如服务对象,我们的义工伙伴,自己的家人朋友,除了转发相关的学习链接,我更希望找到一种互动性更强,更简单有效果的方式去让身边的人也能来理解和尝试这样的理念。

空隙草 发表于 2017-2-24 11:26:13

本帖最后由 空隙草 于 2017-2-24 11:30 编辑

1·爱的教育:
#在这个社会不是弱势群体才需要被关怀,我们人人都是需要被关怀。
首先你得有能力爱自己,才能有余力爱别人,千万别把自己的身心全部交给别人……
爱是不分等级的……
我帮助他,是为了有一天他可以帮助他自己,甚至可以去帮助别人!

#爱是一种很美好的东西,千万不要把它变成交易!
有时候父母的爱,条件最多了……
和小孩的对话:为什么要好好学习、为什么要考个好大学、为什么要找个好工作,
妈妈和临终孩子的告别:-孩子,你将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你在那里不要着急,妈妈会一直看着你的。

#纯粹给予式的公益是非常不妥当的:
汶川的孩子:拿自己的遭遇作为资本,认为别人都该给自己。
福利院的孩子:不愿意好好学习,他觉得那些叔叔阿姨会给他东西的……

他们得到的太容易了
给孩子的教育:你要付出,才能得到

2·生命的教育:
#通过对生命的教育,让我们知道要怎样好好的活着,

#到底要不要告诉患者他的生命快要结束了:
疾病长在我的身体里,但并没有长在我的灵魂里。
为什么恐惧、 拒绝、愤怒、沮丧,谈论死亡,进行专业的引导让患者和疾病和解这个比治疗疾   病更重要,
恐惧:很多时候来源于听说

#生前遗嘱,目前国内还不认可生前遗嘱的合法性,与其痛苦的等死不如选择安乐死。
   生者和临终者的纠缠

#探索恐惧的来源,墓地露营,
   
3·引导教育
#医护人员、义工和家属的死亡教育很重要!

#孩子问打针有多疼,她拿了牙签扎一下,就这么疼……孩子觉得还好!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却告诉孩子不疼,那他体验了之后当然对打针很拒绝……

#纪慈恩带一群人去见105岁的老太太。
老太太说:我都这么老了,又丑,有什么好看的……
纪慈恩:哎呀,他们都没见过100多岁的老太太,他们家里最老的才70+岁,所以他们觉得你活了100多岁,觉得你特别了不起啦,所以他们想来看看!
老太太:那好吧,我给你们讲怎么活了100+岁的……
这是表达的艺术,你肯定不能回应『您还年青啦,不老』,因着这是不真实的……

我只是内容的搬运工,有摘录学霸同学的笔记、、

乖乖的宝贝 发表于 2017-2-24 12:45:40

安仔 发表于 2017-2-24 10:25
2017年2月23日在协和肿瘤医院这个我服务了五年的服务点,参加了纪慈恩老师的讲座《面对生活和选择 ...

安仔写的很好啦,我就给你一个大大的

奔跑吧熊 发表于 2017-2-24 14:08:04

    感谢义工联和协和肿瘤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楼上的小伙伴把昨天纪慈恩老师的分享已经摘录整理得很全面了,我就只谈谈自己其中一些片面的感受吧: 1、死亡教育;   在中国,死亡教育是缺失的。大多数父母很少甚至不会和孩子谈论死亡,孩子们从小通过父辈对死亡的看法就是悲伤、恐怖、不吉利的事情。我记得曾经看《老友记》有一集讲到幼儿园请菲比去给孩子们唱歌,她唱的歌曲都有个神转折,其中有一首:“Now Grandma's a person who everyone likes She bought you a train and a bright shiny bike But lately she hasn't been coming to dinner And last time you saw her she looked so much thinner Now your mom and your dad say she moved to Peru But the truth is she died and someday you will too…”家长们强烈要求辞退菲比,不让孩子们再听她的歌,没想到,孩子们自发找到了菲比唱歌的酒吧,想再听这个讲真话的阿姨唱歌!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感受到的是美好、善意和爱,这原本无可厚非,殊不知在什么问题上逃避而未付的账单,这笔债,日后一定会在某个时刻重新向你索要。   2013年,我最亲的爷爷奶奶在4月和8月相继离世,虽然在他们离世前的一两年时间里,我都在陪伴他们,但这根本于事无补,我无法面对,早就知道这么一天会来临,但成为事实的那一刻,再加上感情上的挫折,我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整天的哭泣和情绪的波动使我抵抗力下降,身体出现问题,住了10几天医院。我试图自我恢复,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仍然无法走出来,我不停地回想,不停地自责,觉得自己有太多地方做得不够好,痛苦不已。   时间是良药,好在人也会成长。后来我发现,爷爷奶奶去世,不仅对我,对我的父母,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动和思考。爷爷奶奶去世后,慢慢的我和父母开始经常会谈论起死亡,交换彼此的想法和思考,我也会经常问起他们的梦想和想做的事情是什么,鼓励他们去做,甚至帮助他们去完成。   纪老师说:“我并没有战胜自己,我只是和自己握手言和。”2、物质成本&精神成本;   如今这个功利的社会,人人都在算计,赚多少钱才够?100万?还不够送孩子出国读个书!200万?在北京三环内还买不到一套房!生活成本愈趋高昂,人们愈难计算精神成本。纪老师说:“请给自己算一算账,算一生很难,那么算24小时。24小时里,吃饭吃多久?吃进去是否健康?工作多长时间?干得是否开心?人际、情感关系相处时长?是否融洽?睡多久?是否安稳?”   很多病人在确诊为癌症后,应该都无法接受,会问为什么?为什么是自己?没错,我是又抽烟又喝酒,可为什么偏偏是我!我又不抽烟又不喝酒,还很注意养生,凭什么是我?愤恨、委屈、恐惧都应该被允许。无论怎样不该,这样的事实无法改变,再多的逃避和情绪对病情也无济于事。握手言和,和疾病、恐惧和平共处才能出现奇迹!   我父亲脾气一向很好,有一天我突然问他,你觉得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他说,我这人就是肯面对现实!当时我并不明白,面对现实也是优点吗?后来我懂得,这是人性的弱点,大多数人并不愿意面对现实。丢了5元钱,你会花100元去找吗?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否定的,可偏偏就有很多人因为无法面对现实,为了挽回那10元的损失,而付出了100元的代价。   纪老师说:“恐惧是假的,而恐惧所产生的情绪是真的。”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停下匆忙的脚步,花时间去思考自己当下的生活,好好计算一下自己的精神成本,是否划算。

空隙草 发表于 2017-2-24 16:31:58

奔跑吧熊 发表于 2017-2-24 14:08
感谢义工联和协和肿瘤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楼上的小伙伴把昨天纪慈恩老师的分享已经摘录整理得很全面 ...

分段排版一下呀,眼睛都看花了。

煮熟的鸭子 发表于 2017-2-24 21:55:33

    楼上的伙伴们总结的都很全面,很细致,在这里我就简单写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直对“死亡”这个话题有种迷茫、困惑、无奈的感觉,当看到微信群里安仔发出有这样的一次了解“死亡”这个概念的学习机会的时候,就立刻报了名。
      请恕自己的学识、见识薄浅,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竟然会有一个人会用自己的全部生活去探讨这个话题。尤其是在中国,在大部分普通家庭里面是回避这样的问题的,我想原因更在于我们人与人、动物,或者任何一件物品都是情感在维系,所有当突然面对即将或突然失去的时候,可能就会有我开头提到的想法吧!
      在记忆中,从小到现在面对过几个亲人的离去,这个也许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在这个历程中个人的体验就是在不懂事的年幼阶段其实对‘死亡’没有概念。
   5岁左右经历的自己两个爷爷的离去,那时候只知道老家农村办葬礼是件隆重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全村出动、有好吃的、有节目表演、更有露天电影看,跟着大人瞎跑,那时候冥冥中还有点期待这样的事情发生。
      13岁左右面对自己一位婶婶的离去,还是在自己小学毕业考试完成后回家,当妈妈告诉婶婶去世后,第一感觉就是突然,第二感觉才是被大人告知要哭,其实那个时候根本哭不出来,即使这个婶婶曾经对我们多好,跟她在一块有多开心,还有各种零食吃,简单的葬礼匆匆过去,此事也就渐渐淡掉,但仍然在内心深处抹不去。
      高中生活三年,先后经历了奶奶和外公的离去,这个时候才感觉到亲人的离开是件伤心的事情。同样是突然,即使有预感到他们因为病情的原因而很痛苦,家人们也无能为力,这个时候放手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吧!但是当身边突然失去一个亲人的时候,其实是无措的、感伤的,恢复到正常生活真的需要时间去慢慢打磨,时间真的是个好东西,使我们成长,使我们强大,但是依然茫然。
      慢慢外出上学,出来工作,离开家乡越久,同时跟亲人的交流和接触也更少了,这样越发感觉到亲人的重要。参加义工,参与养老院、爱心陪护、社会福利院也更多的是一种感情寄托,见到他们与其说是在跟陪伴他们,更确切的说是在安抚自己,希望亲人们、朋友们、自己能够快乐的、轻松的、健康的经历人生,但是依然无助。
      当参与了此次关于纪慈恩老师"死亡"体验的经历和感知,原来我们在面对这样的事情的时候,还是更多的需要反思、理智、清醒。当亲人、朋友出现这样一些突发变故时,也许放手才是最好的选择,更好的生活才是对他们最大的慰藉。爱自己,才能爱别人;更强大,才能有余力爱别人。

悠长假期 发表于 2017-2-26 23:40:36

安仔在楼上已经总结的很仔细了,内容就不多说了纪慈恩老师主要是用了自己的自身经历给大家分享了自己做义工的心得和体会。在这里说下自己的感受,对比国外的挫折教育国内确实做的很不够,那天演讲其实有一个点很是纠结,我记得是一个护士妹子提出来的,如果一个人得了癌症,告诉他的话他有可能放弃治疗,不告诉他还可以继续治疗说不定就好了。纪慈恩老师是建议有技巧的告知,在国外都是专业人士做这个,所以我觉得以后涉及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贸然作答,要向老义工和医生护士请教,提前做下功课,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好期待以后的义工活动,实践才会出真知

四月猫 发表于 2017-3-1 15:29:12

通过这次的培训内容,我主要联想到了关于协和病房看护爱心组活动的开展,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思考:
一、义工自身在参加协和病房陪护这个活动前,对肿瘤疾病是否有一个正确的看待和思想准备,是否容易在看到服务对象的疾病状况后产生不良的心理障碍,从而引发了“情绪”,并将这种“情绪”直接或间接的传染给了服务对象,造成不好的影响。
      关于这点,个人认为义工首先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不要受服务对象各种疾病遭遇的影响,在和服务对象的交流中过多的流露出同情和难过,不仅有损自己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息思想,对服务对象也容易造成不良影响,造成其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创伤。


二、在和服务对象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心态,才能让我们的服务效果达成“双赢”——服务对象收获一份轻松和快乐,我们也能够从病人身上收获一些经历和感动。
   有很多人说,不就是聊天嘛?谁不会!可是义工在面对不同服务对象时,如何巧妙的避开话题雷区和打开服务对象的心扉的聊天是不太容易的,这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或者简单的说,需要有意识的去聊,更多的情况下义工要学会引导,引导我们的服务对象聊一些对他们身心有益的话题,尽量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病痛和压力感。


三、陪护的过程中,究竟是听重要还是说重要,陪护的重点除了互相交流,是否还有其他形式,是不是应该在接触之前更多的观察和考虑每位服务对象的需求,对症下药!
   陪护并非纯粹的聊天,也并非每一位服务对象都喜欢聊天。例如我接触的第一位服务对象就是一位身体虚弱独自在病房休息的病人,那两个小时除了简单的交流外,大多数的时间都是我静静的陪坐在她身边帮忙看着点滴,让病人安心的闭眼休息,中途帮助病人起床上了两次卫生间,热了一袋药,喊了一次护士换药。依据她的情况,她的需求就是这些,如果走进病房就展开滔滔不绝的聊天,恐怕只会影响到病人休息,起到反效果!所以不要将陪护单纯的理解为陪聊,那是错误的理解,陪护的形式一定是根据病人当时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的,我们是服务者,首先得掌握服务对象的需求,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四、在接触到服务对象的初始阶段如何才能快速消除对方对义工的排斥感,做到行而有效?
      首先,一定是在见到服务对象的第一时间表明自己的身份,我们是志愿者,提供无偿的服务,消除陪护对象的疑虑。其次,我认为完全可以从我们的身份着手把服务对象的注意力转移到我们身上,尤其是第一次接触义工的服务对象,可以多告诉他一些我们的事,人们往往容易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产生排斥感,所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消除对方的排斥感,还能方便我们展开后面的工作。一旦顺利的通过了前面两个步骤,就可以顺着服务对象的需求走了,一方面简单引导,一方面多听多观察。


五、类似“你身体会慢慢好起来的”、“不要担心你的病”这样带有安慰性质的话是否适宜经常对服务对象说,是否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能不能换一种表达方式或者干脆不说?
       这个话按照我的理解应该不说,毕竟我们做陪护工作的服务对象大多都是第一次见面的,我们并不了解对方的具体情况,服务对象即便也不太清楚自己的情况,但身体终归是他自己的,好或者不好,他心里一定有个衡量。所以安慰的话说出来反而容易引起服务对象反感,对方或许会把类似的安慰理解成“病不在你,你当然说的轻松”。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参加陪护活动时遇到的一位宁波的大姐,她在听说了我们志愿者身份后非常认同我们的价值,但同时她也非常直白的告诉了我们,她最不能接受的来访者就是那些用类似的苍白安慰反复在她耳边说的人们,这让她产生了极大的反感。大姐的情绪很好的告诉了我,用“哄”去安慰人,这招还是省省劲儿吧~


六、面对服务对象的疾病,避而不谈,但凡谈到即扯开话题和让服务对象适当的对我们宣泄对疾病的情绪,究竟哪一种方式更妥?
      由于我们服务对象所具备的一个共性,我们有一个不太容易避开的话题——对方的病情。对于这个话题,我的个人观点是可以聊,但是要有方法有技巧的聊。遇到情绪不稳定的服务对象,多引导对方学会和疾病和解,多问自己病从何来。医生是病人的助手,不要把所有希望都寄于医院的医护人员,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慢慢的去学会面对和接受。要理解这些真的不容易做到,每个人在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产生恐惧,不要打击服务对象的恐惧感,正确的认识即可,一方面承认恐惧一方面树立信心对抗消极情绪调整心态。


七、用怎样的方式和我们的服务对象交流,交流什么?
      这一条,事实上从以上六点可以总结出来,这里就不再展开了,每个义工都可以在陪护活动中自我领悟。


以上几点心得体会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培训感想与总结】2017年2月23日周四《面对生活与选择》